日前,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局公示了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名單,貴州赤水竹編名列其中。
能人引路
素有“中國竹子之鄉(xiāng)”美譽的赤水市,擁有超過130萬畝竹林。近年來,隨著赤水竹編非遺項目申報成功,當?shù)卣罅ν茝V竹編技藝,使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武器。
(資料圖)
說起用竹編幫助當?shù)卮迕裰赂辉鍪?,必須要提到一個人,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第六代傳承人楊昌芹。
2015年,楊昌芹成為貴州省最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
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幫助下,她積極推動非遺傳承與鄉(xiāng)村振興相融合。2019年,楊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鎮(zhèn)民族村成立了集加工生產、學徒培訓、產品研發(fā)等于一體的極竹堂非遺竹編產學研基地。
基地設在一棟3層小樓內,墻上寫著“帶學一門技術,帶動一批群眾,帶富一方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這里不僅是楊昌芹的筑夢之地,也是當?shù)卮迕竦膱A夢之地。4年來,基地不僅與民族村177戶570人達成“利益聯(lián)結”,還帶動周邊3000名鄉(xiāng)親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業(yè)。
近年來,楊昌芹建立了赤水竹編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建設廠房、展廳、產研學基地5000余平方米,投資建立了銷售點及體驗店5個,掛牌非遺扶貧工坊1個,促進就業(yè)家庭年平均增收2萬元左右,使赤水竹編生產成為助農增收的新渠道。
作為赤水竹編非遺傳承人,楊昌芹將非遺傳承與鄉(xiāng)村振興緊密結合,讓古老竹編煥發(fā)新的活力,帶動了數(shù)千鄉(xiāng)親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業(yè)增收。
“竹編既是文化也是產業(yè)?!睏畈壅f,“品牌和市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用品牌去引領市場,用文化提升品牌價值,形成良性循環(huán)?!?/p>
為了讓赤水竹編走出鄉(xiāng)村、走出國門,楊昌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fā)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非遺產品的品牌化營銷。
如今,該公司擁有發(fā)明專利9項,獲授權使用商標26個,多款產品認證為國家級扶貧產品。
竹編蝶變
為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楊昌芹在繼承傳統(tǒng)竹編技藝的基礎上,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美術院校學習,多次赴全國各地參加展銷會,了解市場需求,分析產品利弊,不斷改良竹編產品品相、改進竹編工藝流程,進行差異化和定制化生產。
牽手竹藝發(fā)展有限公司還申請了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我參與了貴州省竹編工藝標準的起草工作,赤水市委也支持我們公司的品牌商標申請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睏畈壅f。
“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意味著赤水當?shù)厝罕娚a的竹編產品只要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使用這個品牌?!睏畈巯M?,以此鼓勵更多百姓不斷提高竹編產品質量,真真正正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財富”。
在楊昌芹及眾多赤水竹編手藝人的努力下,如今,赤水竹編遠銷海外,將原來成本極低的竹原料收益放大到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短短幾年時間,牽手竹藝發(fā)展有限公司年收入已達1000萬元,還帶動全市各竹編企業(yè)、扶貧工坊引領周邊群眾、留守婦女等實現(xiàn)就近就業(yè)、增收致富。
初春三月,陽光明媚,在綠竹圍繞的赤水竹編產學研基地里,身著中式旗袍的楊昌芹正在指導游客編織竹編手提包,一根根細如發(fā)絲的竹絲在指尖穿來繞去,很快就有了竹編產品的雛形。
赤水竹編產學研基地正是以楊昌芹為代表的非遺傳承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傲⒆阒褓Y源,我們大力推動竹產業(yè)與非遺竹編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創(chuàng)新推出多種線路產品,進一步激活赤水旅游市場,帶動鄉(xiāng)村發(fā)展。”赤水市文化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孔德志說。
牽手旅游
著眼132萬畝竹資源和非遺赤水竹編技藝,赤水堅持一張“綠圖”繪到底,延展竹產業(yè)鏈,推出竹鄉(xiāng)村概念,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以赤水竹編為載體,將赤水竹編產學研基地納入游客體驗項目,打造“旅游+研學”線路和點位,發(fā)揮赤水竹編的聚客功能,全面推動旅游經濟復蘇。
“梯田在山腰,森林在山頂,霧氣纏繞山梁間,民族村住在云里?!背嗨窬幃a學研基地所在的民族村,竹海蒼翠有韻味,村里不僅擁有小青瓦、坡面頂、白粉墻式的黔北民居,還有以蘆笙舞、苗繡、蠟染為代表的苗族文化元素。游客可以一邊觀山賞水、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一邊接受非遺竹編文化的熏陶。
“去年,朋友送了一個復古的竹編燈罩給我,做工十分精巧,就是在這里定制的?!眮碜灾貞c的游客李女士說。此次李女士是特地到赤水旅游的,出發(fā)前還專門向朋友咨詢了定制地點——赤水竹編產學研基地。“在這里體驗竹編技藝,非常難忘。”她說。
近年來,赤水市以非遺為載體,深耕“非遺+體驗”品牌,搭建“非遺+研學+旅游”的“1+N”模式,把“體驗竹文化、打卡曬醋場、品味農特產品”作為游客參與非遺體驗的重要內容,積極規(guī)劃設計非遺研學體驗線路和點位,打造了6個非遺傳習體驗基地,組織開展各類民俗節(jié)慶活動,全市非遺景區(qū)表演年均服務游客10萬人次。赤水竹編產學研基地正是實現(xiàn)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經典案例,豐富了游客體驗。
對此,孔德志說:“我們希望將非遺赤水竹編植入更多文旅場景,完成非遺項目向旅游業(yè)態(tài)、場景的轉化,做好赤水竹編‘竹文章’,把非遺轉化為旅游發(fā)展的‘新引擎’,持續(xù)推進赤水旅游高質量發(fā)展?!?/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