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密云山多地廣,于高處極目遠眺,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重巒疊嶂、如波似浪。山為骨,水為脈,山環(huán)水繞,水秀山明,密云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其成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
霧靈山雄偉龐大,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個城市之間。主峰挺拔陡峭,海拔2118米,為燕山山脈的主峰之一,登頂四望,眾山皆小。霧靈山西峰位于密云新城子鎮(zhèn),綿延二十余公里,海拔最高達1600米,奇峰凸起,怪石林立,流泉飛瀑,崖陡路險,被稱為“密云東岳”。
關(guān)于霧靈山的歷史記載有很多,其曾有“伏凌山”“孟廣硎山”和“五龍山”之名,直至明代才開始有了“霧靈山”之稱。山下古道縱橫,為古代山戎、東胡、鮮卑、契丹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交往必經(jīng)之地。霧靈山龐大卻不呆板,山體秀麗婀娜,夏季云霧繚繞,春秋滿目蔥綠,冬日銀裝素裹,仿佛帶著一種通天的靈性,受到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和追捧。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稱:“伏凌山,甚高峻,嚴(yán)障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jié),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明末清初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這樣記錄霧靈山:“其山高峻,有云霧蒙其上,四時不絕。”(明后期密云縣屬昌平州管轄)雖然只有寥寥幾句,卻描繪出了霧靈山獨特的靈氣。
氣勢恢宏、陽剛凜然的霧靈山,也有其慈悲的一面。宋代時山腳之處便開始修建寺院,廟宇多達數(shù)間,至元代時香火甚為旺盛,僧人來此做佛事,民眾可達萬余人。明代京師西城指揮使蔣一葵,曾四處訪問古跡,其在《長安客話》中記載:“霧靈山有云峰寺,相傳寶志公錫(僧人住錫)于此。”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也有記載:“文宗(元)命西僧于霧靈山作(做)佛事一月,而其絕頂可瞰塞內(nèi)。”在霧靈山一帶,民間至今還流傳著“有名和尚三千六,無名和尚賽牛毛”之說。背靠龐大險峻之山,心懷天下慈悲之事,晨鐘暮鼓,木魚聲聲,霧靈山更顯得與眾不同。
明洪武年間,霧靈山周邊開始修建長城,如龍戲水,出其左右,并于密云一側(cè)設(shè)黑谷關(guān)、龍門關(guān)等險要關(guān)口,霧靈山遂成為邊關(guān)防御重地。相傳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巡視邊陲重鎮(zhèn)曹家路時,曾登臨霧靈山。當(dāng)時正值酷暑,劉伯溫在山腰一巨石下休息,忽覺涼意襲來,倍感舒爽,連連稱奇,欣然在石上題下六個大字:“霧靈山清涼界”。后人照樣刻字銘古,每字約四平方米,當(dāng)?shù)厝朔Q此石為“大字石”,位于河北興隆。
清順治二年開始,霧靈山被劃為清東陵的“后龍風(fēng)水禁地”,實行封禁制度,時間長達二百年之久。從此霧靈山便成了“皇山”,養(yǎng)在深閨之中。為加強對其的保護,朝廷還專門增設(shè)了墻子路和曹家路二兵營,重兵守衛(wèi)。因防護措施嚴(yán)密,外人很少進入,沒有人為破壞和重大火災(zāi),霧靈山的生態(tài)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成為京津地區(qū)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在水土保持、水源涵養(yǎng)、擋風(fēng)阻沙、調(diào)節(jié)氣候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霧靈山水資源豐富,氣候涼爽,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熱月平均氣溫17.6攝氏度。春天時,山下飄桃花,山上飛雪花,一山有三季,十里不同天。
霧靈山是許多南方動物的分布北限,如獼猴、勺雞、果子貍等,又是許多北方動物的分布南限,如花尾榛雞、攀雀等。1988年,霧靈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被專家譽為“華北物種基因庫”,其中不乏金雕、金錢豹、獼猴、斑羚和鐵木、杓蘭、輪葉貝母、北京無喙蘭等珍稀野生動植物。2017年評出的“中國避暑名山百佳榜”中,霧靈山位列第29位。
關(guān)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