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左)和畫友在鼓樓前小廣場速寫。 本報記者 張驁攝
一支筆、一張紙,七年間,王芳和2500多名志同道合的畫友幾乎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無冬歷夏、不畏嚴(yán)寒酷暑,都能在胡同里看到他們的身影。記錄城市變遷,描繪市井生活,這支民間繪畫團(tuán)體叫“速寫北京”。
“2014年,我在書店里看到一本關(guān)于城市速寫的書,心里就有了這個念頭。”齊刷刷的短發(fā)、時尚的“奶奶灰”,搭配干凈利索的休閑裝,說起“速寫北京”的起源,王芳打開了話匣子。原來,有繪畫基礎(chǔ)的她曾在國外工作生活多年,在不少歐洲國家都看到過一群人背著畫夾,拿著紙筆,坐在一起給城市里的建筑、街巷、人群畫速寫。
(資料圖)
“當(dāng)時我沒有城市速寫的概念,就覺得現(xiàn)場作畫,每個人都能根據(jù)自己的觀察畫出生動鮮活的速寫,還能教學(xué)相長,是一種特別愜意的生活方式。”
回國后,看著日新月異的北京,王芳仿佛重新認(rèn)識了這塊土地。她想記錄北京的變化,一直在尋找把自己看到過的那種繪畫方式落地的契機。
“經(jīng)過學(xué)習(xí),我對城市速寫有了初步認(rèn)識,2015年9月拉著一個閨蜜跑到了鼓樓。”那是“速寫北京”的第一次活動,兩個人,兩個小馬扎,王芳在鼓樓前的小廣場畫了一下午。遛彎兒的阿姨、拉胡琴的大爺、旅行的游客……圍觀的人不少,大伙好奇地問:“你們是美術(shù)學(xué)院的學(xué)生?”
王芳意識到,想要提高影響力,需要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畫友。于是,組團(tuán)速寫的創(chuàng)意在幾位發(fā)起人的朋友圈等社交平臺擴散開來。讓人欣喜的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慕名而來,要求加入速寫隊伍的人就有二十多位。
“開始都是有一定基礎(chǔ)的,我們在網(wǎng)紅打卡地,博物館組織了幾次線下活動,慢慢輻射面就更廣了。”王芳說,2015年年底,“速寫北京”的第一個微信群正式成立,首批入群者超過百人。
畫友越來越多,影響力逐步擴大,“速寫北京”有了更多的群和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每次活動,王芳和畫友們堅持公益、現(xiàn)場作畫、戶外作畫的原則,足跡逐步覆蓋北京的各類景點。“速寫北京”火了,問題也隨之而來,僅僅去各類打卡點,速寫的范圍似乎太小了。
一天,王芳收到了畫友的作品,畫的是東城胡同里的大雜院。畫中,嬉戲的兒童、乘涼的老人、院中的花盆和水缸,一派煙火氣。
“這是我們家曾經(jīng)的老宅子,院里的居民聽說我來速寫,不僅給我講以前的事,還給我拿水果,沏茶。”
一席話打動了王芳,也明確了“速寫北京”的方向。“走,咱們?nèi)ズ賹憽?rdquo;
號召一出,應(yīng)者云集。在東西城的胡同里,王芳和畫友們速寫的對象變成了不起眼的草木,飽含滄桑的房屋、宅門,以及張大爺、李阿姨等原住民。
“城市每天都在變遷,有些胡同第二次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完成了整治提升,幾乎變了樣。”王芳發(fā)現(xiàn),她們的速寫,成了胡同變化的見證,記錄了歷史。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這種充滿煙火氣的體驗感讓王芳和畫友們上癮,“速寫北京”的腳步也從未停歇。
“希望通過我們的畫筆,記錄這些歷史。一張城市速寫,無論隔了多長時間,都可以拿來欣賞、品味。”王芳說。
關(guān)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