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門頭溝琉璃渠村,由北京市琉璃制品廠老窯廠改造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首次對外亮相。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相關資料圖)
永定河西岸,坐落著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內至今已有760年歷史的皇家琉璃官窯廠——北京市琉璃制品廠所生產的琉璃,裝點了古都的色彩。
24日,這里曾熄滅十載的窯火再次熊熊燃燒,由老窯廠改造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也首次對外亮相。“琉”光溢彩,薪火相傳!千年古村已經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和綠色發(fā)展兼顧的新道路。
京西古村落再見窯火
現場施釉后的琉璃脊獸送到了復建的一口釉燒窯內;隨后,琉璃燒制工藝吻作、窯作和釉作共六位非遺傳承人接力傳遞火種,傳到了兩位小朋友的手中;窯作工匠再從火種燈引火種,將星星之火送入古窯。
上午10時33分,窯火重燃!
看著火苗越燃越旺,參與傳遞第二棒的市級琉璃燒制技藝傳承人趙長安眼圈泛紅:“有生之年看到琉璃燒制技藝能傳下去了,很激動,也很欣慰!”
趙長安和琉璃結緣,是在1993年。那一年,他來到北京市琉璃制品廠工作,第一次接觸這門技藝。18年后,趙長安已成長為琉璃燒制技藝的北京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故宮大修工程中,太和殿垂脊上的走獸便由他依托古法技藝燒制而成。
然而,隨著城市發(fā)展中的功能疏解,琉璃渠村面臨著必須解答的難題。2013年,北京市琉璃制品廠因環(huán)保受限、市場收窄等原因停產,窯火一度熄滅。“干了半輩子琉璃燒制,骨子里喜歡這門手藝,真是放不下。”趙長安的心中難掩失落。
老廠區(qū)實現轉型升級
隨著本市提出建設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轉機悄然而至。
為了讓琉璃燒制技藝煥發(fā)新生,滿足城市更新、古建修復對高品質琉璃構件的需要,2019年,市屬國企金隅集團精心籌劃,要在琉璃渠老窯廠廠址上打造一座全新的文化創(chuàng)意園。2020年12月,按照市委市政府、故宮博物院和門頭溝區(qū)關于傳統(tǒng)技藝恢復琉璃保護性生產、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相關意見,廠區(qū)提升改造工作正式啟動,實現停業(yè)廠區(qū)的轉型升級。
曾經因窯火熄滅而離開的手藝人,重新回到琉璃渠?;貋砗?,趙長安擔任園區(qū)琉璃燒制技藝負責人,負責琉璃生產技藝的把控及文化傳承工作,“手藝的傳承看到了希望。”
“整個園區(qū)也可以說是一座博物館,處處可以見到官式琉璃的展示。”園區(qū)負責人于海燕介紹。記者在現場看到,園區(qū)內保留了多個傳統(tǒng)的拱券式倒焰窯,窯內一坯一坯瓦件成排碼放,還原了燒窯前古法裝窯的流程。
同時保留的,還有一口釉燒隧道窯,以及配套的地面鋪設軌道和運送窯車。未來,這里將連通另外兩個空間整體被打造成為隧道窯藝術空間,通過引入特色餐飲、網紅書店、藝術展覽等活動,為園區(qū)注入新活力。
文化遺產保護探出新路
老窯燒新瓦。這里還是北京第一個保留生產功能的非遺主題園區(qū)。
現如今,琉璃瓦雖不再是皇家專屬,但這里仍保留精湛的制作技藝,繼續(xù)為故宮燒制琉璃精品。趙長安介紹,每一件琉璃構件都要經過兩次燒制,還要經原料粉碎、配料、煉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燒、施釉、釉燒、出窯檢驗等二十多道工序,全程需要兩個多月,十分講究。在他看來,這種傳統(tǒng)工藝的魅力在于可以把控窯內溫度,保證成品的顏色,燒成的瓦件晶瑩剔透、疊翠流金。
“我們見證了千年琉璃窯火重燃,這是北京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表示,金隅琉璃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將作為“龍頭”帶動門頭溝區(qū)文化遺產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
未來,更多市民游客可以近距離了解琉璃文化。按照計劃,園區(qū)將聯合故宮、市文物局及門頭溝區(qū)不定期舉辦琉璃歷史文化展覽、琉璃工藝品展、琉璃文創(chuàng)展、琉璃技藝非遺研學體驗、文化教育活動等,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