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日,在首都博物館,參觀者夜覽“輝煌中軸”展,在中軸線沙盤前駐足觀賞。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這是始建于元代的萬寧橋,7個世紀以來它在中軸線上的地標位置從未變過。”1日18時,首都博物館一層展廳內,10多名觀眾在講解志愿者王利的帶領下,欣賞“輝煌中軸”主題展覽,開啟首博夜游之旅。
“為什么北京城的建筑是對稱的?”“中軸線有多長?”“住在遠處的居民能聽到鐘鼓樓上晨鐘暮鼓的聲音嗎?”……注視著16米長的中軸線全景沙盤,7歲的劉羽佳十分好奇,不禁發(fā)出一連串的疑問。“華夏先民在生產生活中掌握了以測日影、觀天宇,確定時間節(jié)令和空間方位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以‘中’為美為尊的觀念和對稱布局的理想都城范式,7.8公里的中軸線由此而來。”王利一邊耐心講解,一邊帶領觀眾在鑲嵌著先農壇、天壇、永定門等建筑的沙盤前,一睹中軸線全貌。
伴隨著精彩的講解,移步換景,不少觀眾流連忘返。“上午才帶孩子參觀了天壇祈年殿,晚上又在首博參觀了中軸線展覽,喜歡歷史的他今天很滿足。”劉羽佳的父親劉巍說,趁著“五一”假期,一家人從山西來北京旅游,本來白天的活動安排得有點滿,以為趕不上參觀首博了,沒想到博物館開了夜場,讓一家人大飽眼福。
除了展廳延時開放,觀眾還能親自上手體驗有趣的互動項目。17時30分,在首博地下一層紙藝空間,一場別開生面的日晷手工課正在進行。首博“芳華講解隊”隊員趙靜榮從日晷的起源、用途、分類、原理講起,并拿出彩紙、剪刀和尺規(guī),帶領孩子們動手制作赤道式日晷,繪圖、裁紙、折疊、粘貼……課堂上的10名小朋友忙得不亦樂乎。“制作日晷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培養(yǎng)動手能力,孩子們都非常喜愛。”趙靜榮說。
首博宣教部教育活動主管宋珊珊介紹,首博自5月1日至6月3日,每日將延時開放至19時30分,“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等常設展和“輝煌中軸”等臨時展都將延時開放,并配有夜場講解。其中昨天的首個夜場就吸引了500多名觀眾參加。未來,首博還將根據(jù)夜場觀眾的不同需求,推出更豐富的教育活動及主題講座。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