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5G的到來并沒有為電信運營商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收入增長理想效果。
而這一切,似乎從OTT企業(yè)們將電信公司墊在腳底,并通過其不斷升級、投資巨大的電信網絡“開花結果”賺得盆滿缽滿就開始了。
所謂的OTT,也就是Over the Top,它來源于籃球等體育運動,是“過頂傳球”的意思,指的是籃球運動員(player)在他們頭之上來回傳送而達到目的地。切換到電信行業(yè)場景中,也就意味著這些被稱為Hyperscaler的互聯(lián)網巨頭企業(yè),繞過底層的電信運營商,發(fā)展基于開放互聯(lián)網的各種視頻和數據業(yè)務,而且強調這些服務與物理網絡的無關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OTT企業(yè)通過利用電信基礎設施賺取巨額利潤是一個無可厚非的事實,更不幸的是,這些OTT服務甚至對電信運營商的傳統(tǒng)收入來源帶來了顯著侵蝕——最淺顯易懂的,微信對電信運營商的短信和移動通話服務的影響有多嚴重,這一點相信沒有人會否認。
早在2021年Sandvine發(fā)布的《全球互聯(lián)網現(xiàn)象報告》就顯示,全球Top 6互聯(lián)網和科技公司——谷歌、Facebook、Netflix、亞馬遜、微軟和蘋果在2021年產生了超過56%的全球網絡流量,這些公司在2021年產生的流量占比超過了所有其他互聯(lián)網公司的總和。Sandvine首席戰(zhàn)略官Samir Marwaha將此描述為電信運營商的“分水嶺時刻”。
OTT企業(yè)該不該為電信網絡建設付費
“OTT企業(yè)究竟是否應該承擔電信網絡建設費用”作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兩年在歐洲市場再次成為了一個反復被提到政府和監(jiān)管層面的熱門議題。
2022年,多家歐洲大型電信運營商發(fā)布聯(lián)合聲明表示:“網絡流量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產生和賺錢的,而且比重還在不斷增加,但這需要電信企業(yè)進行持續(xù)、密集的網絡投資和規(guī)劃。這種模式——使歐盟公民能夠享受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只有在大型科技平臺也公平地分擔網絡成本的情況下,才能持續(xù)下去?!?/p>
簡言之,歐洲電信運營商呼吁歐盟監(jiān)管機構對Big Tech和OTT服務提供商帶來的不斷增加的數據流量采取措施,并要求在歐盟層面進行立法,從而迫使這些平臺支付他們應承擔的網絡投資。
不過,這些互聯(lián)網巨頭企業(yè)顯然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反駁稱,任何強迫這些Big Tech支付歐洲地區(qū)部分網絡投資的舉措,都將違反網絡中立性原則。對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的內容和應用程序提供商收費的意圖“違反了歐盟的基本網絡中立性原則和核心保護”。
這種觀點也在美國市場產生了回響。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Big Tech向美國“普遍服務基金”(Universal Service Fund,USF)注入資金。美國聯(lián)邦通信委員會(FCC)于1997年設立了USF,旨在幫助為美國農村和欠服務地區(qū)的寬帶網絡建設提供資金,并幫助低收入美國人口負擔得起電信服務。但USF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網絡運營商本身。
FCC專員Brendan Carr認為:“考慮到數字廣告服務所消耗的帶寬以及Big Tech從更廣泛的網絡連接中獲得的好處,要求這些Big Tech(向USF)支付費用將使激勵機制保持一致。”
韓國顯然在這方面更加決斷。2021年,首爾法院判決美國Netflix公司有義務向韓國寬帶服務運營商SK Broadband支付網絡使用費。韓國業(yè)內人士認為,這一裁決表明網絡中立原則在韓國正失去根基,包括Facebook和谷歌在內的全球互聯(lián)網巨頭,在韓國市場將不得不為其龐大的網絡流量支付網絡使用費用。
顯然,這樣從根本上決定OTT企業(yè)未來利潤分配的監(jiān)管政策,在短期內還很難確定。電信業(yè)與互聯(lián)網巨頭們之間的博弈以及政府層面的考量都仍將持續(xù)。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提升收入更務實的道路,可能還是要從自身進行突破。
全球電信運營商正另尋求生之道
回過頭來看,一面是靠賣傳統(tǒng)的網絡連接服務,收入不見增長;一面是5G投資節(jié)節(jié)攀升,網絡建設成本越來越高。電信運營商這幾年的日子,的確不太好過。
實際上,全球電信運營商為了創(chuàng)收,都在進行積極探索——最常見的就是從最開始服務的消費者市場大舉轉向物聯(lián)網市場、企業(yè)業(yè)務市場,試圖開辟新的藍海,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運營商都在這么做了。還有一些運營商在試圖探索新的/相鄰市場,例如金融科技服務等,Orange Bank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這其中我們注意到,韓國電信運營商邁出的步子更為激進和大膽。
2022年11月,作為韓國最大電信運營商的SK電訊(SK Telecom),宣布立志成為一家人工智能(AI)公司。該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Ryu Young-sang強調,SK電訊將通過把AI與廣泛的連接技術相結合,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家杰出的AI企業(yè)。與此同時,其在韓國本土的競爭對手KT也發(fā)表了類似的公司轉型目標。
2021年,SK電訊將其業(yè)務重新劃分為五個不同的部門,也即固定和移動通信、媒體、企業(yè)、AIVERSE(AI+Universe)和互聯(lián)智能。為了實現(xiàn)新的愿景,該運營商宣布將通過AI針對五個業(yè)務部門進行創(chuàng)新,包括應用AI來改進業(yè)務流程和推出新型服務,并積極投資AI技術企業(yè)以期產生更大的協(xié)同效應。
就在最近,SK電訊公開了其將于今年晚些時候發(fā)布的首款大型商用AI產品A.的愿景。SK電訊首席財務官Jinwon Kim表示,SK電訊的目標是將A.打造為一個“日常數字伙伴”,并成為其客戶的“下一個互聯(lián)網網關”。A.去年5月就推出了測試版本,此后一直處于試運行階段,可以根據客戶的喜好提供內容,并進行由AI驅動和支持的對話。
該公司高管指出,這是第一款韓語GPT3產品,它實際上比最初的ChatGPT3發(fā)布早了幾個月時間——這是SK電訊過去六年投資AI開發(fā)和技術的結果?,F(xiàn)在,A.獲得了兩項主要增強:長期記憶能力和處理、圖像、語音、數據以及文本的“多模式”能力。SK電訊表示,這意味著更自然的界面,以及提供“基于差異化對話的差異化服務”的能力。據悉,A.還將擴展到電信服務領域。有趣的是,KT也在今年年初宣布將推出基于OpenAI GPT3的AI工具。
而且,AI并不是SK電訊唯一的野心所在。這家電信運營商還是元宇宙的積極擁護者。目前,SK電訊已經打造了自己的元宇宙平臺Ifland,該平臺現(xiàn)在正與新加坡電信(Singtel)和E&等電信公司合作,以期走向全球市場。SK電訊稱,在去年12月份對Ifland的2160萬次下載中,超過10%來自韓國以外的地區(qū)。
同時,SK電訊還在積極探索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UAM)服務的發(fā)展。2020年,韓國公布了到2025年商用UAM服務的計劃,以通過使用無人駕駛的無人機出租車幫助克服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而SK電訊正在開發(fā)相關平臺,該平臺將提供預定系統(tǒng),并將UAM服務與其他類型的交通工具連接起來。
財報信息顯示,2022年,SK電訊全年營業(yè)利潤增長16.2%至1.61萬億韓元(12.8億美元),收入增長3.3%至17.3萬億韓元(137.3億美元)。在5G業(yè)務增長和營銷成本下降的推動下,其核心業(yè)移動業(yè)務營業(yè)利潤增長了18.6%,收入增長了2.6%。目前SK電訊擁有1340萬5G用戶,占其移動客戶群的58%,以及韓國5G用戶總數的48%。
可以說,無論是AI還是元宇宙,往往都被認為是Big Tech公司更擅長的事情。而SK電訊作為一家電信運營商,并沒有被束手束腳,而是積極挑戰(zhàn)新的可能性,這無疑是值得其他運營商學習的地方。至于SK電訊野心的成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C114通信網 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