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殘奧會賽場上,殘疾人運動員用堅強的意志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賽場外,殘疾人志愿者用熱情、積極的心態(tài)幫助他人,發(fā)光發(fā)熱。
2021年11月24日,在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倒計時100天”主題活動正在進行,北京服裝學院學生王夢浩作為殘疾人志愿者代表站在舞臺中央,用力揮舞著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旗。
回想起授旗當天的情形,王夢浩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眼神中閃著光亮。“作為殘疾人志愿者代表接受北京冬奧組委的授旗是至高的榮耀。上臺前我默默告訴自己:一定要站穩(wěn),千萬不要摔倒……”
舞臺上的“小巨人”
由于先天發(fā)育不足,王夢浩雙下肢不等長,被判定為四級肢體殘疾。盡管可以不借助工具,但長時間的站立、行走及負重對她而言仍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她回憶,主辦方建造了可移動的裝置,殘疾人志愿者們只需保持站立,便可平移至舞臺中央。
這一“暖心”設(shè)計可讓王夢浩犯了難。原來,在站立時,她習慣將左膝微微彎曲,使雙腳同時著地,但這樣的姿勢很難保持平衡,“有平移的外力,還要揮舞旗幟,一個不小心就會摔倒。”王夢浩為難地皺了皺眉,但又立刻舒展開來。
積極樂觀的她怎能被這點困難所難倒?“在舞臺開始平移的那一刻,我左腿彎曲用力蹬地,將重心向右腳轉(zhuǎn)移,身體稍微前傾,前腳掌受力,腳趾也在用力地抓地……”王夢浩仔細回憶著保持平衡的技巧,仿佛任何困難在她看來都不算事兒,“重要的是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害怕和退縮。”
從臺側(cè)到舞臺中央的距離大概有10米,需經(jīng)過約10秒的平移時間,王夢浩彩排練習了不下30遍。最終,她以完美的姿態(tài)揮動起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旗,舞臺中央的小小身影“一左一右”輕微地搖擺著,自信的笑容像花一樣綻放開來。
志愿初心源于他人的善意
王夢浩出生于河南焦作的一個小村莊,打小父母工作忙,她從小學便開始獨自上下學。由于行動不便,王夢浩只得走一會歇一會,短短一公里路就要花上20多分鐘,而她也總是低著頭,自顧自地前行。
是同學與老師的善意漸漸敲開了王夢浩封閉的內(nèi)心。一次放學,班主任看到王夢浩“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路上,便提出用自行車帶她一程,“我有些不好意思,但看到老師熱情真摯的眼神,我便答應(yīng)了。”
這個破舊得有些硌屁股的后座,王夢浩一坐就是三年。而她也漸漸發(fā)現(xiàn),與她一起行走的伙伴會放慢腳步,等她一起走;陌生人的目光也從開始的好奇變得友善……童年時期遇到的這些來自他人的善意,在王夢浩心中埋下一顆種子,生根發(fā)芽。
“我收獲了很多幫助,也想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王夢浩開啟了她的志愿之旅。在過去幾年的大學生活里,她在學校的紅十字會積極參與志愿服務(wù),并在大三那年擔任了紅會會長。組織心肺復蘇、創(chuàng)傷包扎等急救培訓、策劃獻血活動、深入校外社區(qū)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志愿服務(wù)已經(jīng)成為王夢浩的日常。
在服裝學員兩校區(qū)間,經(jīng)常能看到一個騎著自行車的瘦小身影在街道中穿梭,“剛開始吃不消,后來買了一輛適合自己身高的自行車,就方便多了。”她笑瞇瞇地說,一副樂天派的樣子。
做殘疾人的橋梁與破冰者
在紅十字會的志愿經(jīng)歷給王夢浩帶來了不少變化:從前膽小內(nèi)向的她變得開朗外向、善于溝通交流,掌握了心肺復蘇、AED使用、創(chuàng)傷包扎等急救知識,并具備培訓他人的能力……同為殘障者的她也更能與殘疾人產(chǎn)生共情,敏銳地觀察到他們在哪些地方需要幫助,并給予更貼心的服務(wù)。
正是這些閃光點,讓王夢浩從報名參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會志愿者招募的2428名中國殘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賽會志愿者,她將在北京頒獎廣場為觀眾提供服務(wù),續(xù)寫她的志愿之旅。
面對即將迎來的冬奧志愿服務(wù),王夢浩默默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做殘疾人運動員與志愿者的破冰者。“我能力有限,沒有健全的志愿者力氣大、精力足,但我最清楚殘疾人需要什么幫助,想獲得怎樣的幫助。”
同時,她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有些志愿者由于不知如何服務(wù)殘疾人,而“不敢”向他們伸出援手。“我愿為雙方搭建溝通的橋梁,幫助殘疾人傳達需求,并告訴志愿者如何提供幫助。”
活成一束光,照亮更多人。“志愿服務(wù)于我而言是件特別幸福、快樂的事。”王夢浩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