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識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據(jù)說地球人民都關(guān)注分享我局了(⊙v⊙)
(資料圖)
NO.2396-他來了他走了
作者:行星不發(fā)光
校稿:朝乾 / 編輯:飛天意面
近日,一顆萬年不遇的彗星“造訪”地球,其名為C/2022 E3 (ZTF)。
彗星掛著長長的尾巴,還有絢爛的極光綠尾焰
(圖:維基百科 )▼
這顆彗星在北京時間2023年2月1日下午4點左右與地球近交匯。也就是說,它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0.284 au(au為天文單位,1 au約為149597870.700 千米,原始定義為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橢圓軌道半長軸)。
當時,彗星C/2022 E3 (ZTF)的亮度達到最高,小行星中心預(yù)測其視星等約為5.4星等,其實際亮度可能達到4.9星等。
星等是衡量一個天體的亮度,星等越低其亮度越高,反之亮度越低。例如,月亮在滿月時的視星等約為-13 星等,而太陽的視星等則為-26 星等。而人類肉眼裸視的極限星等約為6 星等,這意味著如果夜天空晴朗,我們通過肉眼即可看到該彗星的身影。
天狼星的視星等約為-1.47等
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之一
(圖:維基百科)▼
在夜空中,除了太陽系內(nèi)的一些大行星(如金星,火星、木星)之外,我們看到的星星實際上幾乎都是距離地球很遠的恒星,而且即便通過天文望遠鏡來觀測,它們也僅僅都是一個個星斑。在廣袤的星宇中,彗星也并不多見,而用雙眼親見彗星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目前,彗星C/2022 E3運行至鹿豹座附近,其大概位于北極星和御夫座最亮星五車二的連線中點附近,最近幾天正好是觀賞該彗星的最佳時機。
圖中紅色十字標識了C/2022 E3
從1月14日到2月12日在星空中的位置
(圖:維基百科)▼
彗星是一類具有揮發(fā)性質(zhì)的太陽系小天體,主要由水冰和塵埃組成,還包括一氧化碳、甲烷和氰化物等物質(zhì)。當彗星接近太陽時,這些物質(zhì)會被加熱并揮發(fā)形成“彗尾”,俗稱“掃把星”。
著名的海爾-波普彗星就有兩條彗尾
它是近半個世紀來最亮的彗星
(圖:壹圖網(wǎng))▼
在古代,彗星通常被認為是災(zāi)難降臨的前兆,受到人類的高度關(guān)注。然而,隨著人類對彗星的了解越來越多,彗星不僅成為科學家們探索太陽系歷史的寶貴窗口,而且成為最受天文愛好者歡迎的觀賞天體之一。
這是因為,彗星被認為是太陽系最原始的天體,蘊含了太陽系早期形成的信息,同時富含水冰和有機分子等生命形成所必需的元素。人類對彗星的研究,對于探索地球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現(xiàn)代天文愛好者對彗星的態(tài)度是狂熱的
(圖:shutterstock)
彗星的主要結(jié)構(gòu)分別為彗核、彗發(fā)和彗尾。
其中彗核是彗星的核心固體結(jié)構(gòu),彗核大小一般在百米至百公里之間;而彗發(fā)則是在彗星的周圍圍繞的塵埃和氣體形成一個巨大的大氣層。
彗發(fā)受到太陽風和太陽的輻射壓,產(chǎn)生了一個背向太陽的巨大尾巴,稱為彗尾。
彗尾可能有數(shù)千或者數(shù)百萬千米長。彗尾又包括塵埃尾和離子尾。塵埃尾一般在彗星的軌道后方,而離子尾受太陽風影響明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
彗尾有時候會顯示出來兩條,生成的原因各不相同
(圖:shutterstock)▼
正是這種結(jié)構(gòu),為彗星帶來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使得其外形與“晴天娃娃”相似,在星空中穿梭。
彗星主要起源于半人馬天體、柯伊伯帶或者奧爾特云,那里有大量富含水冰的小天體,甚至還有部分彗星來自太陽系外。
柯伊伯帶、奧爾特云與太陽系(狹義)的關(guān)系
時常會有彗星/小行星從奧爾特云造訪太陽系
(來源:日本國家天文臺 / 歐洲航天局)▼
科學家根據(jù)彗星的軌道特征,以200年為劃分邊界,將彗星分為短周期彗星和長周期彗星。公轉(zhuǎn)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為短周期彗星,公轉(zhuǎn)周期從200年至數(shù)千年乃至數(shù)百萬年的彗星稱為長周期彗星。
彗星的軌道十分橢長,部分彗星的軌道甚至呈雙曲線,具有此類軌道的彗星也被稱為無周期彗星。
前面提到的海爾波普彗星,就是一顆長周期彗星
(來源:《從細胞到奇點》游戲畫面)▼
無周期彗星的字面意思與“僅出現(xiàn)一次”是相同的,本文主角C/2022 E3就屬于無周期彗星,是一顆“不會再見的彗星”。有科學家推測其軌道周期長達5萬年,但目前還沒有準確的預(yù)測。
該彗星的軌道是雙曲線型,這可能意味著它在接近太陽一次后,將永遠離開太陽系。下圖為C/2022 E3的軌道示意圖。
圖中白色曲線為彗星C/2022 E3的軌道,其中較白的軌道部分位于黃道上方,白色較淡的軌道部分位于黃道下方。青色為地球的軌道。
(圖:NASA/JPL)▼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彗星的名字是一串奇怪的字符?例如本文主角C/2022 E3(ZTF),除了這串奇怪的字符,括號里的內(nèi)容又是什么?
這串字符是嚴格根據(jù)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制定的彗星命名系統(tǒng)而獲得的。其中斜杠“/”前的字母表示不同類型的彗星,C表示長周期彗星,P表示短周期彗星,D表示已經(jīng)消失、不再回歸的彗星,還有一類用字母I表示的彗星,其來自太陽系外。
半人馬座也有一些特別的彗星會被天文學家觀測到
這一類的編號就應(yīng)該用字母I表示(三體星也在那邊)
(來源:《從細胞到奇點》游戲畫面)▼
例如人類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星際彗星為1I/2017 U1 ?Oumuamua。斜杠“/”后四位數(shù)字則表示該彗星發(fā)現(xiàn)的年份,字母表示該彗星發(fā)現(xiàn)的月份,字母后的數(shù)據(jù)則表示該彗星是在該月份發(fā)現(xiàn)的第幾顆彗星。
彗星命名系統(tǒng)將每月拆分為上下旬,用24個字母來表示,例如A代表一月上旬,B代表一月下旬。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一顆彗星被發(fā)現(xiàn)的時間和其分類。
一顆彗星在被命名之前,或許已經(jīng)被多臺天文望遠鏡發(fā)現(xiàn)多次
(C/2022 E3,圖:shutterstock)▼
例如本文主角的名稱C/2022 E3就表示它是在2022年3月上旬發(fā)現(xiàn)的第3顆彗星,該彗星被歸類為長周期彗星。
而括號中的內(nèi)容則是該彗星的名字,由于該彗星是被“茲維基瞬態(tài)設(shè)施”(ZTF)攜帶的寬視場巡天相機發(fā)現(xiàn),便以其來命名該彗星。例如我國紫金山天文臺將2021年10月8日發(fā)現(xiàn)的彗星C/2021 S4命名為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瑪拼音)。
ZTF是由位于圣地亞哥附近的帕洛馬天文臺的
1.2米塞繆爾·奧斯欽望遠鏡重新改造而成
(來源:加州理工大學新聞)▼
人類對彗星的認識經(jīng)過了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我國在距今2600年前就有對彗星的記錄。春秋時魯國的史官寫下了“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的文字,完成了迄今為止人類對彗星的最早記錄。
中國古代對于哈雷彗星的觀測記錄非常之早
(圖:《春秋經(jīng)傳集解》)▼
1682年,牛頓和好友哈雷觀測了當年出現(xiàn)的彗星,哈雷運用牛頓引力定律成功預(yù)測該彗星在76年后(1758年)的回歸,該彗星正是最著名的彗星之一——哈雷彗星。
在現(xiàn)代科學日益發(fā)展的今天,科學家不僅能從地基望遠鏡中清楚地看到很多彗星的身影,而且發(fā)射多個探測器,以抵近探測、撞擊和著陸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彗星的結(jié)構(gòu)和物質(zhì)組成。
2005年深度撞擊號發(fā)射探測器捕捉到的撞擊彗星畫面
(圖:維基百科)▼
例如歐空局的羅塞塔任務(wù)成功地將著陸器“菲萊號”降落于67P彗星,為人類了解彗星提供了大量信息。迄今為止(數(shù)據(jù)來源于小行星中心MPC,時間截至2023年2月2日),人類一共發(fā)現(xiàn)了4496顆彗星,而這只是太陽系內(nèi)彗星的冰山一角。
“菲萊號”(效果圖)和它計劃著陸的彗星Agilkia
(圖:維基百科)▼
當我們仰望星空,盡管繁星滿天,但彗星的出現(xiàn)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每次彗星的造訪都會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
上次備受關(guān)注的彗星是C/2020 F3(NEOWISE),中文名為“新智彗星”。根據(jù)觀測數(shù)據(jù)推測,該彗星在近日點附近被太陽的引力“撕碎”,碎片被太陽引力捕獲,最終投入太陽的懷抱中。盡管C/2022 E3比“新智彗星”暗弱許多,但是其是繼“新智彗星”后最適合大眾觀賞的彗星。
圖為C/2020 F3(NEOWISE)彗星,十分明亮
(圖:?Steve Lewis)▼
彗星的造訪給天文攝影愛好者和廣大民眾帶來福音。因為一些著名的流星雨就與周期彗星密切相關(guān),例如獵戶座流星雨是哈雷彗星遺跡的產(chǎn)物,而仙女座流星雨則是地球越過比拉彗星的軌道時出現(xiàn)的。
但彗星和流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大氣層外,是持續(xù)性的,較大的天體;而后者則在大氣層中,是瞬時性的,較小的天體。而且流星從結(jié)構(gòu)上看主要是彗星遺留在太空中的一些灰塵微粒,體積非常小。
流星撞地球?qū)θ藖碚f叫“隕石”
彗星撞地球?qū)θ藖碚f叫“隕落”
(圖:shutterstock)▼
流星的發(fā)光原理也不同于彗星,是在地球引力的牽引下,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和大氣層摩擦產(chǎn)生的高熱,使得電子遭到激發(fā)而散發(fā)光芒。一些顆粒較大的流星在大氣層中沒有燃燒殆盡,掉到地上便是隕石。
由于流星速度太快,下落過程中使周圍的空氣電離
而流星的顏色就是等離子體在不同能級下的顏色
(圖:shutterstock)▼
目前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彗星。彗星的撞擊給地球帶來了生命,但也會給地球帶來災(zāi)難。例如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許多人認為是恩克彗星的碎片撞擊地球造成的。
彗星撞擊地球的概率較小行星低,這不僅是因為進入內(nèi)太陽系的彗星較少,也是因為大多數(shù)彗星在進入內(nèi)太陽系更容易受熱揮發(fā)或分解。
相比于小行星,彗核的冰質(zhì)成分更高、更易升華
(圖:shutterstock)▼
木星具有較大的引力,是地球的守護神,它強大的引力捕獲了大量軌道不穩(wěn)定的小天體,其中就包括彗星,例如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在1992年被木星引力捕獲,并于1994年撞向木星。
舒梅克-李維彗星被木星的引力撕扯成了21塊碎片
并最終砸在了木星上(圖:壹圖網(wǎng))▼
部分進入內(nèi)太陽系的彗星也會被太陽的強大引力撕碎,例如“愛神彗星”和“新智彗星”。
這燦爛星空中盡管可能沒有三體人的威脅,但其它危險卻無處不在,不安分的小行星和彗星來襲更是人類難以承受之重。不過科學家已經(jīng)開始致力于預(yù)防小天體撞擊地球的研究和實驗。
撞向太陽的愛神彗星,像它的名字一樣壯烈又浪漫
(圖:維基百科)▼
2022年9月27日,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wù)順利進行,證明人類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技術(shù)。這是人類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務(wù),主要目的是測試防止危險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行星防御技術(shù)。
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將不會懼怕小天體的襲擾。
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wù)▼
【C/2022 E3彗星的觀測指南】
由于彗星于北京時間2023年2月1日運行至近地點,所以最佳觀測時間為2月1日-2月2日。實際上北京時間1月28日-2月7日間,彗星亮度會在6星等以下。
為了避免日光和月光的影響,選擇月落后日出前這段時間進行觀測效果最佳,即凌晨4點左右至日出7點(以南京為準)。觀測地點可選擇視野開闊,光污染小的地方。
對于僅觀賞彗星的人來說,最好可以攜帶雙筒望遠鏡或業(yè)余天文鏡;對于天文攝影的人來說,帶好單反相機和長焦鏡頭即可。
另外,天氣較冷,觀測時注意防寒保暖。
彗星觀測的輔助軟件推薦,PC端:Stellarium;移動端:天文通。
參考資料:
1. Agrusa H F, Gkolias I, Tsiganis K, et al. The excited spin state of Dimorphos resulting from the DART impact[J]. ICARUS, 2021, 370: 114624.
2. 小行星中心歷元推算服務(wù)網(wǎng)址:https://www.minorplanetcenter.net/iau/MPEph/MPEph.html
3. 彗星C/2022 E3軌道示意圖網(wǎng)址:https://ssd.jpl.nasa.gov/tools/sbdb_lookup.html#/?sstr=C%2F2022%20E3&view=VOP
4. Foust, J. Comet Shoemaker–Levy 9 – Collision with Jupiter. Student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ace. 2009-04-27.
5. Imake de Pater and Jack J. Lissauer. Comets//Planetary Sciences. 2010:405-444.
6. Clay Sherrod, P. Clay; Koed, Thomas L. A Complete Manual of Amateur Astronomy: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2003: 66. ISBN 9780486152165
*本文內(nèi)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