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在答復《關于改進高校網(wǎng)絡教學工作的提案》的函中指出,近年來,教育部出臺多項政策積極推動高校間的學分互認,并逐步健全線上學分互認機制。下一步,教育部將以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為契機,引導高校逐步完善學分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學分互認制度和標準,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為學生選擇學分創(chuàng)造條件。
學分互認看似是一個技術性的評估評價并認定轉換的標準體系,實際上是促進和構建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推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關鍵一環(huán)。從縱向看,學分互認聯(lián)通了大學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立交橋,為終身學習、全民學習奠定關鍵基礎;從橫向上看,學分互認貫通了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高校整體的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重要性在更早之前已得到官方肯定。2015年之后,學分轉換、學分銀行、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等詞匯頻頻出現(xiàn)在多種文件中。2015年和2016年,教育部先后印發(fā)《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關于推進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意見》,分別對在線開放課程和高校間的學分互認工作進行了宏觀指導,各高校、各平臺、各領域的探索也逐漸多了起來。
這些年來,盡管各地各校都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和做法,但距離2016年教育部相關文件中提到的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學分認定和轉換體系更加完善,國家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建成,人才成長‘立交橋’逐步完善,繼續(xù)教育、終身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方式更加靈活、渠道更加暢通,為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無疑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面上看,這是互認“標準”遲遲無法建立的問題。北大的學生選清華的課,或者清華的學生選北大的課,學校水平相當,課程師資學生程度都有保障,相互間直接承認,學分互認就相對簡單。但在更大范圍內,尤其是學校水平不相當?shù)倪x課如何認定,包括成人參與的線上線下課程如何認定,就碰到難以回避的實際問題。這亟須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包括課程提綱、時間長短、作業(yè)多少、難易程度等,以對每一門課程進行相應的測評。這一標準如果無法建立并實施僅靠學校水平相近來實現(xiàn)互認,那么學分互認的溢出效益將大打折扣。
從更深層次看,學分互認推進的困難,折射出高校的開放程度和開放教育水平的問題。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高校是極重要的主體,學分互認,是釋放高校主體作用的鎖鑰。但是目前高校在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意識和擔當,與國家期望高校應有的地位與作用,依然差距不小。高校大部分的精力在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上,這是硬指標,而服務社會,則相對較軟。高校的繼續(xù)教育學院或者開放教育學院,本應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窗口,是推動高校輸出高質量開放性課程的專業(yè)力量,可惜在大多數(shù)高校,繼續(xù)教育和開放教育成為學校創(chuàng)收的錢袋子,在學校發(fā)展的戰(zhàn)略拼圖中不受關注。
這就導致了即便經(jīng)歷了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育洗禮,高校也的確通過在線教育提高了服務社會的能力,但卻很難順理成章地結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果”來。反倒是近年來教育部推行的國家精品在線課程,給了很多公眾以一窺高校豐富資源的窗口。不過由于這一行動的推行主體并不是主管成人教育的機構,執(zhí)行主體并不是負責開放教育的機構,導致這一工程普遍圍觀者多,結業(yè)率低,以此作為學分互認的基礎并不牢靠。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高校要擴大開放程度,增加對開放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專業(yè)化程度,這是推動學分互認工作的關鍵。
(作者:谷澤,系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