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利(左)和女兒張肸倫在2019年北京世園會期間共同參與志愿服務。
“任何物質(zhì)的饋贈都無法替代幫助別人的成就感,我們愿以點滴星光,匯聚滿天繁星。”——楊宗潔
(相關資料圖)
一個人做志愿者,常見。一家五口人常年都身著“志愿服”,這事兒,瞧著新鮮、透著溫暖。
從上世紀70年代母親劉文蘭熱心幫助貧困學生,到近十年來楊宗利、楊宗潔、楊宗燕三姐妹,率領著下一代的張肸(xī)倫、王可盈參與志愿服務,公益薪火在延慶區(qū)康莊鎮(zhèn)劉浩營村的這家人中三代相傳,鄰居們都稱他們是“志愿者一家人”。
藍天映照著花海,在世園會1號門門區(qū)志愿者崗亭,王可盈和媽媽楊宗潔各司其職,為游人答疑、指路。王可盈是城市青年志愿者,楊宗潔是“康大姐”志愿隊隊員,倆人隸屬組織不同,但使命相同——作為“延慶鄉(xiāng)親”的一員服務游覽世園會的八方來客。
一位老奶奶因為走不動和老伴鬧脾氣不入園了,王可盈主動邀請她到崗亭歇歇腳。“奶奶,您再加把勁兒,園里風景特別美,有花車表演,還可以免費領種子回家種呢!”聽著王可盈的話,老人臉上漸漸“多云轉(zhuǎn)晴”,之后笑盈盈拉著老伴進園去了。王可盈開心得踮起了腳,身旁的媽媽也露出滿意的微笑。
這是2019年北京世園會舉辦期間的動人一幕。當年高三剛畢業(yè)的王可盈申請成為世園會志愿者。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北京城市學院英語教育專業(yè)讀大三的她又成為冬奧會志愿者,入駐冬奧保障酒店,為國內(nèi)外媒體提供語言服務。
“和服務世園會不同,這次的志愿服務專業(yè)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但王可盈不怕,她在外語學習上下起了苦功,多次為國際友人提供了精準、快速的翻譯。
有一次,晚上九點半,一位外國友人來到點餐臺用法語點餐。王可盈反應迅速,微笑著用法語回復。“他聽到我會講法語非常驚喜,豎起了大拇指!”這讓王可盈成就感滿滿,“法語是我的第二外語,能在國際盛會中運用,幫助到他人,我感到無比榮幸。”
參與公益志愿服務,這母女倆其實是受到了“榜樣”的感召——那就是楊宗潔的大姐楊宗利。常年資助貧困山區(qū)孩子、在永寧澤潤公益圖書園無償講英語課……自2014年加入延慶區(qū)本地志愿者協(xié)會“墨墨祝福”以來,楊宗利的志愿服務時長已達4940小時。
“每年都有一些孩子因家庭貧困而失學,這種情況讓我十分痛心。”談起資助貧困山區(qū)孩子,楊宗利這樣說,“我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哪怕能稍稍改變幾個孩子的境遇都是好的。”2014年以來,她與“墨墨祝福”的志愿者前往山西省五臺縣、河北省巨鹿縣走訪,常年為貧困兒童匯款、捐衣。“目前,‘墨墨祝福’資助的孩子們已有53人,我們資助過的一個小女孩還考上了重點高中呢!”楊宗利欣慰地說。
經(jīng)濟上的幫助只是第一步。2019年暑期,“墨墨祝福”組織了“山西娃進北京”志愿活動,邀請50余位貧困山區(qū)孩子到天安門看升旗,來長城、世園會游學。“我們的初衷不是光給錢念書,更希望能幫助他們找到夢想和人生方向。”楊宗利說。楊宗利的女兒張肸倫也常年活躍在“墨墨祝福”,參與志愿活動,志愿時長已達4539小時。
不光如此,楊宗利的三妹、在延慶區(qū)第二小學擔任老師的楊宗燕,也主動成為學校國學親子誦讀班的志愿講師。她和同事們常年堅持為孩子們開展國學誦讀活動。業(yè)余時間,志同道合的楊家姐妹,總是帶著兩個晚輩一起參與敬老院和社區(qū)的各項活動。楊宗利、楊宗潔和張肸倫都被評為北京市五星級志愿者。
這一家人為何都這么熱心公益、不求回報?三姐妹都說,這是母親劉文蘭言傳身教留下的無價之寶。“我們的母親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在我的記憶中,每年冬天,家里東西兩屋的炕上就坐滿了學生,因為學校取暖的煤不夠用,母親就把學生帶到了家里上課。”楊宗燕回憶,母親心中總是記掛著幫助別人,看到有學生穿得比較少,就會主動把家里的衣服送給他們。
志愿薪火三代相傳,匯聚成滿天愛的繁星。“志愿者一家人”,正如一簇“微火”,為所到之處帶去了溫暖,也感動了身邊無數(shù)人。
關鍵詞:
推薦閱讀